健康訊息      

改變生活習慣 遠離塑化劑

 日本食品問題研究專家增尾清認為,如果食品添加物已經是生活中必須要存在的,那麼學會聰明應對的方法,就能保護自己儘量遠離添加物的毒害。面對生活周遭滿是朔化製品之境,我們應該學會自保,第一步就是保護自己,遠離塑化劑。

 由於摻入塑化劑的產品相當多元,每個人接觸塑化劑的途徑不盡相同,學習下列生活習慣,有助遠離塑化劑--

  1. 確認買的食品不含DEPH塑化劑 一般人不容易從食品外觀判斷是否含有塑化劑,經過檢驗是最可靠的。消費者可以在選購屬於可能添加起雲劑食品添加物的五大類食品(運動飲料、果汁飲料、茶飲料、果醬或果漿或果凍及膠狀粉狀之劑形)時,特別睜大眼睛,觀察是否有安全合格證明。如果不放心,可以透過相關機關的網路查詢(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起雲劑遭塑化劑污染專區;資策會的「起雲(塑化)劑觀測站」)。
  2. 不要再有撿便宜心態 「賠錢生意沒人做」,低於行情價的食品或物品,往往隱藏著業者為了降低成本而採用塑化劑風險,消費者要有質疑的認知。
  3. 少用塑膠袋、塑膠保鮮盒裝食品 用塑膠袋或塑膠容器盛裝食物或飲料時,DEHP會微量溶出,殘留在食物中,尤其是裝熱燙食。
  4. 外食或打包時,拒用塑膠袋、塑膠容器裝燙食 熱燙食物或飲料、油脂類食物,容易讓塑化劑含量大幅上升,應避免使用,且改用不銹鋼、陶瓷盛裝。如果一定要使用,選擇5號PP塑膠容器及標示可微波的容器盛裝滾燙熱食,較為安全一點。
  5. 避免食物接觸保鮮膜 PVC保鮮膜經微波加熱或冷凍後,易釋出DEHP。例如以PVC保鮮膜包裹1公斤肉品冷藏,7天後滲出約50毫克的DEHP,約是一般成人每日容許攝取量的3倍。即使在室溫下,保鮮膜接觸到含有油質的食物,也是會讓人吃下塑毒。建議買回來的肉品,在冷藏前,改儲存在玻璃保鮮盒。
  6. 微波調理食物要謹慎 雖然很多塑膠容器標榜適用於微波容器,但少用對健康才有真正保證。微波加熱,專家建議最好是以微波食物。並且免使用保鮮膜微波加熱,據陽明大學陳美蓮教授的研究,只要加熱3分鐘,食物中DEHP的含量就大幅增加;萬一非得使用保鮮膜,不要密封,且保鮮膜與食物距離2公分以上。
  7. 市售便當微波加溫就好,不要加熱 一個市售便當盒經過微波加熱,DEPH濃度可能就達成人一天容許量的六成至九成。就算是用紙製容器,內層都有一層PE塑膠膜,也只能再加溫,不適合再加熱,建議把規定的微波時間減半。
  8. 外出自備杯子、餐具 減少塑膠杯的塑化劑入口;尤其是喝熱飲料、果汁,用玻璃杯、陶瓷杯或不銹鋼杯較安全。此外,也少用塑膠吸管。
  9. 少吃高油脂食物 動物性脂肪會影響塑化劑等毒化學物的附著,讓塑化劑更難排出人體;加上肉類容易經由食物鏈存在塑化劑。所以少吃動物性脂肪、油炸物、內臟及奶油、酥餅。
  10. 少吃加工食品、少外食 飲食求簡單、天然,越精製、越加工食品,塑化的風險越高。外食的烹調過程是否安全,要審慎評估,不如自己在家烹調比較放心。
  11. 經常洗手 環境中處處都有塑化劑存在,經常洗手,尤其是吃東西前,一定要洗手,可減少塑化劑入口。研究顯示,常洗手的兒童,尿液塑化劑濃度經過一星期後,降低速度比較少洗手的孩童改善多8倍以上。
  12. 經常使用吸塵器清潔屋內灰塵 成功大學研究發現,台灣室內灰塵的DEHP含量居全世界最高。台灣家庭愛用塑膠製品,且任何PCV材質加熱,其塑化劑都會揮發出來,變成家庭中的灰塵,因此要經常用吸塵器清潔室內灰塵。
  13. 家電不使用時拔掉插頭 電線無論是在待機狀態或使用中,都會因溫度上升而加速釋放塑化劑,不使用時拔掉插頭,省電又可減掉塑化劑污染。
  14. 避用香味濃的化妝保養品、衛浴用品 避免定香劑透過皮膚滲透到人體,包括香水,香味較強的口紅、乳霜、指甲油、妊娠霜、洗髮精、香皂、洗衣劑、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。以上產品若價位不合理太便宜,還是少買為妙。
  15. 少讓嬰幼兒接觸塑膠類 例如不讓嬰幼兒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、玩耍、睡覺,給嬰幼兒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、奶嘴。
  16. 少吃不必要的藥製品為了讓藥效能在人體緩慢釋放,保健食品、藥品的膜衣、膠囊、懸浮液可能有塑化劑存在。沒必要,還是要少吃藥。

本站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,仍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
文章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轉載

快速回覆,讓你健康,讓你問!
我們重視您提供的任何問題與建議,歡迎利用線上諮詢,寫下您的訊息與聯繫方式,我們將由專人立即回覆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