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訊息      

重新定位膽固醇 全民認知護健康

 現代人對膽固醇有著莫名的害怕,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兇手,然而一般民眾對膽固醇的真面目卻一知半解。根據國際血脂資訊局對亞洲各國的調查統計,台灣民眾對膽固醇的認知居亞洲先進國家之末。近期,美國取消膽固醇食物攝取量上限,不再設定每天不超過300毫克的飲食建議量。專家擔心,台灣民眾是否認為膽固醇食物因此得以解禁,可以大快朵頤了?美國營養專家的改變訊息傳達什麼飲食新觀念?民眾應該如何正確維護體內的膽固醇健康?

項目符號 美國飲食新指南 膽固醇食物攝取量不再有上限

 一直以來,典型美國人的熱量大約有40%來自脂肪,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素。因此,美國衛福部和農業部制訂的「美國飲食指南」中,明文規範膽固醇的一天攝取量。但近期發表的《2016~2020美國飲食指南》有了新改革,取消了膽固醇的攝取上限,這代表膽固醇食物不再具殺傷力,民眾可以寬心食用?或是具有其他意義?民眾應該深入省思。

 每5年更新一次的「美國飲食指南」,一直是建議民眾的膽固醇攝取量,一天應低於300毫克。今年最新版卻一掃昔日高膽固醇食物的罪名,不再限制膽固醇攝取量。

美國專家取消膽固醇攝取量上限的可能因素

 為什麼美國飲食指南在推行這麼多年的飲食建言,會急轉彎呢?專家推測下列因素--

  1. 美國農業部認為食物中的膽固醇對人體健康影響沒有直接證據,因為人體血液中的總膽固醇,約7~8成是透過肝臟、小腸自行合成的,只有2~3成是因為攝取了高膽固醇食物,進而影響血中的膽固醇濃度。
  2.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,現今的降膽固醇藥物相當有效;並且就算很嚴格地控制飲食,頂多只能下降20%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,而藥物降血脂可達5成功效。

取消膽固醇攝取量 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的吃膽固醇食物

 雖然「美國飲食指南」不再將膽固醇食物上限明文規範,但仍清楚的建議民眾:應儘量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,尤其是含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膽固醇食物,認為比膽固醇更危害人體健康,建議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需低於每天總熱量的10%。

項目符號 為膽固醇正名 認識膽固醇的正負面

 膽固醇從1980年代被發表對身體有害之後,很多人都會注意食物膽固醇的含量,甚至少吃或避吃。其實,膽固醇被指名是壞份子,可謂相當無辜,它是人血脂肪的一種,原本在人體內就具有的成分,人體的許多運作都不能沒有它。現代人因為營養過度、嚴重的活動及運動量不足,加上抽菸、情緒緊張等不良習慣,才讓膽固醇調節出問題,不能全怪膽固醇食物在作祟。

認識膽固醇的製造工廠--肝臟

 很多膽固醇高的人不解,為何已經戒口高膽固醇食物了,還是降不下膽固醇指數呢?原因在體內的膽固醇從食物中來的只佔2~3成,不管是製造或代謝膽固醇或脂蛋白(運送膽固醇的載體),主要都是由肝臟包辦的。

 在正常情況下,身體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與經食物攝取的膽固醇,人體均可以自我調控血中膽固醇達到平衡,不會有膽固醇過高之虞。但若身體處於失序,膽固醇調控出狀況,就算不吃膽固醇食物,仍是減不下血中的高膽固醇,疾病風險也隨之增加。

為什麼要斤斤計較膽固醇?

 醫學營養界重視膽固醇,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LDL,因為它是健康的殺手,每上升2毫克,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1%。主要原因是低密度膽固醇會沈積在血管內壁,造成血管斑塊,進而傷害血管,造成動脈硬化,堵塞血管。若發生在心臟血管,將引起冠心病、心肌梗塞;發生在腦部,引起腦中風;發生在眼底,導致視力下降或失明;發生在腎臟,引起腎功能衰竭;發生在下肢,引起肢體壞死。此外,還可能引發高血壓、膽結石、胰腺炎、脂肪肝或肝細胞受損發炎、男性性功能障礙及失智症等疾病。

膽固醇不全然是有害人體

 人體細胞需要膽固醇,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不可缺的物質;膽固醇可轉變成維生素D,保存骨本;合成膽汁,幫助消化;合成荷爾蒙,有助性慾;並且具有維護神經功能、創造好腦力等功效。如果膽固醇過低,代表細胞的建構能力較弱,不但身體容易疲累、抵抗力變差,甚至情緒會變得憂鬱!

膽固醇有好有壞!認識高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

 膽固醇要從血液進出細胞,需靠脂蛋白這個載體運送。由肝臟製造的脂蛋白分高密度(HDL俗稱好膽固醇)及低密度(LDL俗稱壞膽固醇),LDL負責運送膽固醇到各組織,HDL則混在血液循環中,負責將多餘的壞固醇,自血管壁帶回肝臟處理,體內的LDL有七成是由肝臟收成,並排出體外。HDL對人體有正面幫助,濃度越高代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越低。

 膽固醇看似無罪,但並不代表從此無條件的解禁!對健康人而言,不需太戒口膽固醇食物,但對有心血管疾病、三高、肥胖、肝功能差及心血管或高膽固醇家族病史的人,還是必須防範,遵照醫師囑咐,控制膽固醇的攝取量。

本站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,仍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
文章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轉載

快速回覆,讓你健康,讓你問!
我們重視您提供的任何問題與建議,歡迎利用線上諮詢,寫下您的訊息與聯繫方式,我們將由專人立即回覆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