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健康吃粽子
粽子是中國端午節應景食品之一,也是中國米食文化的代表,其味道香美特殊,為大多數人所喜愛;在現代,粽子更是人們平日正餐點心兩相宜的佳品。如何健康享受美味與兼顧健康,請看以下的分析報導。
粽子種類多、各具風味 營養價值各有擅長
中國地大物博,各地產次及風俗民情皆不同,所以作粽子的材料和包粽子的葉子也有所不同,依包法來論,有可分正三角、斜三角、螺角、鏟子頭等形狀,且大小不一,真可稱得上是種類甚多各盡其妙,營養也各有不同。
在台灣常見的粽子有北平粽子〈熱量150卡〉、廣東粽子〈如荷葉粽熱量1200卡、肉粽450~600卡〉、台灣粽子、湖州粽子等。
吃粽子無節制 消化不良、腸胃不適等跟著來
吃粽子不知節制,很可能會有下列的危害--
- 腸胃不適、消化不良;用糯米作成的粽子,是不容易被消化的食物,而且粽子含油脂過多,暴飲暴食下,大量食物滯留在胃的時間增長,即會出現腸胃發脹、悶痛、消化不良的情況。
- 便秘;每餐若皆以粽子為食,而忽略了其他食物如青菜和水果等的攝取,體內纖維質不夠,使腸胃蠕動不良,造成便秘。
- 高血壓;食用過多的粽子,會使血壓升高,因為許多粽子的內餡是事先醬炒過的,再包入糯米粒中,內線的調味影響整個粽子的味道,因此許多店家會家足了各種含鈉的調味品如醬油、胡椒、味精、鹽巴等,以提高顧客的接受度。但是長期習慣於口味重的調味,對身體無疑是一種慢性傷害,尤其是高血壓的產生,與納的攝取絕對有關。
- 糖尿病;糯米屬高GI食物,食用過量會影響血糖。
- 慢性中毒;鹼粽是所有粽子中較特殊的一種,因為它加有鹼水,所以有些營養素會受破壞,但是問題較大的是有些鹼粽在製作過程中,為了增加其韌性和保水性,而加入少許的硼砂〈硼酸鈉〉。硼砂經胃酸作用轉變為硼酸,會存在體內,引起慢性中毒如妨礙消化酵素作用、食慾減退、消化不良、抑制營養素的吸收和造成體重減輕等問題。
食用粽子前先有健康認知吃得更安心
現代人不管是端午節或平時,都可以隨時吃到粽子,而粽子的內餡多、口味獨到,常常使人欲罷不能,如何吃較為健康,建議您以下事項--
- 端午節前後千萬不要餐餐吃粽子,或只吃粽子忘了其他類食物的攝取,應搭配其他的蔬菜水果,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才可幫助消化吸收。
- 含油脂高的廣東粽、潮州粽及台灣肉粽,在吃的時候應注意份量,不要吃多,並且搭配一些青菜或清湯,以免攝取過多油脂。
- 食用粽子食,應注意勿自行添加過多的醬油、蕃茄醬、鹽巴等調味料,避免口味過重。
- 糖尿病也可適量吃粽子,但應注意份量,如一個台灣肉粽等於三份主食,一份半肉類及三份油脂,平時若吃三份主食患者〈及每餐欺、八分滿的飯〉,一個台灣肉粽的份量剛好,但是最好留意其內餡中是否有如栗子等屬於主食類的食物,若有則應另外計算,如果吃下粽子血糖仍偏高現象,則應以運動或調整胰島素來控制血糖,勿需擔心血糖高而不敢吃粽子。
- 由於外購的鹼粽,容易含有硼砂,因此為確保鹼粽內的成分,最好能自己包粽子,而不要外購,或者不要吃多,偶爾吃一個即可,相信這樣會安全些。
- 粽子的種類若能自我調整〈自己包粽子而非外購〉,會更讓人放心地吃粽子,如炒內餡時減少用油量、豆沙粽裡減少豬油含量、鹼粽裡減少肉量增加蔬菜如洋蔥、香菇等,這些皆是調整營養素比例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