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ggle navigation
健檢專案
+ 個人專案體檢
+ 企業健檢
+ 學校體檢
+ 保險體檢
+ 勞工一般體檢
+ 供膳人員體檢
+ 軍警公教體檢
+ 國健署免費健康檢查
健康促進
+ 推動健康促進
+ 健康訊息
+ 啟新健康世界
+ 健康文章搜尋
+ i-Care健康促進服務網
最新消息
+ 最新優惠方案
+ 熱門瀏覽文章
線上預約
+ 學生體檢
+ 企業新人體檢
+ 勞工一般體檢
+ 供膳人員體檢
+ 個人綜合健康檢查
+ 保險體檢
+ 一般體檢
(複檢、單項體檢)
報告查詢
+ 個人綜合健康檢查
+ 學校體檢-學生專區
+ 醫療機構-查詢專區
+ 匿名篩檢結果查詢
+ 申請紙本報告
客服中心
+ 門診時間
+ 地理位置
+ 諮詢服務
+ 健康小學堂諮詢服務
關於我們
+ 關於啟新
+ 優質認證
+ 環境設備
+ 地理位置
+ 性騷擾防治專區
+ 工作職缺
健檢專案
健康促進
最新消息
線上預約
報告查詢
客服中心
啟新電子週報
文章日期:2022/03/03
分享
台灣每年約有2500至3000人因胰臟癌而過世,位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。國內外很多名人皆病逝於胰臟癌,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、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、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、體育主播傅達仁、名歌手黃大城、音樂人梁弘志、名嘴劉駿耀、演員李麗鳳、藝人巴哥等人。
胰臟癌為何是「癌中之王」?
胰臟癌不容易被早期發現,也很難治療,且死亡率相當高。這是因為胰臟癌細胞擴散速度極快,短短半年時間就能從早期轉移至末期,僅約1/5患者可開刀治療,且復發性高。可以說,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,多數活不過1年,5年存活率不到5%。
為何胰臟癌不容易被早期發現?
胰臟位於人體腸胃道後面,腹腔深處,不容易在超音波篩檢中早期發現。在胰臟體部及尾部的早期胰臟癌無症狀,等到出現明顯徵兆,已是癌症晚期或末期。即使出現症狀,也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、胃潰瘍、胃癌、原發性肝癌、黃疸性肝炎或膽結石,而忽略。
出現哪些症狀要警覺是胰臟癌?
胰臟癌早期並沒有特殊症狀,從下列症狀仍可偵測蜘絲馬跡,自我提高警覺,儘早到醫院檢查診斷──
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,皮下脂肪、肌肉減少。
眼白發黃、皮膚變黃且發癢,胰臟癌若長在胰臟頭部,會出現黃疸。
靜脈血栓,初期的胰臟癌徵兆,常發生在腿部。
上腹部及背部疼痛,飯後腹痛加劇,常被誤會是胃痛,仰躺時痛得厲害,前彎可緩解。
五十歲後血糖突然升高,當胰臟細胞受到癌症侵襲,也會導致糖尿病發生。
尿液呈茶色,糞便顏色變灰白。
出現噁心、嘔吐,當胰臟腫瘤壓迫到胃部,可能導致胃局部阻塞、食物不易通過。
哪些族群罹患胰臟癌的風險高?
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的人,增加3至4倍胰臟癌風險。
曾經患有慢性胰臟炎的人,增加約10倍胰臟癌風險。
有遺傳性胰臟炎基因變異的人,發生胰臟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數十倍以上。
患有糖尿病的人,胰臟癌風險增加1.85倍。
過度肥胖(BMI >30)的人,胰臟癌風險增加20%。
大量抽菸、飲酒的人,增加7至10倍罹患胰臟癌風險。
有牙周病的人,增加1.7倍罹患胰臟癌風險。
高齡族,胰臟癌的診斷年齡有2/3在65歲以上,絕大部分患者超過45歲。
此外,喜歡吃高糖、高脂肪食物的人,罹患胰臟癌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。
如何早期發現胰臟癌?
每年作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,並抽血驗「胰臟癌指標CA 19-9」、「胰臟發炎指數澱粉酶」及「腫瘤標誌CEA」,若有異常,則作進一步檢查;並且每3年作一次腹部磁振造影檢查,有需要再配合內視鏡檢查。
防範胰臟癌 從日常3習慣改善做起
均衡飲食
多吃黃綠色蔬果、原態少加工的食物、吃足優質蛋白質及蔬菜,補充大量植化素及纖維質的食物;少喝咖啡、茶等刺激性飲料、勿攝取過量動物性脂肪、高蛋白食物。
戒掉菸酒
不論一般紙菸或電子菸都儘早戒掉,飲酒要適量。另外也要避免直接接觸化學藥劑。
定期健康檢查
雖然胰臟欠缺有效的篩檢工具,但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年接受超音波檢查,有需要再進一步做核磁共振、內視鏡檢查,比較有機會在早期發現。
■ 「2022自主健康智能管理」
多項腫瘤標誌物檢測、腹部超音波檢查、
胰臟功能檢查
諮詢專線 (02)2507-0723 分機 131
【延伸閱讀】
■ 2022自主健康健檢專案
■ 新冠肺炎專區
■ 死亡新殺手「胰臟癌」罕見却高死亡率
■ 哪些飲食習慣招來罹癌危機?
■ 忙碌族患癌風險高,7大「忙出癌症」習慣
啟新電子週報
保健知識
+
新冠肺炎
+
運動篇
+
飲食篇
+
指壓篇
+
保健篇
+
寶貝篇
+
銀髮篇
自我健康評估
+
心理篇
+
親密篇
+
孕婦篇
+
兒童篇
+
症狀篇
+
日常運動篇
+
日常生活篇
健檢服務
個人專案體檢
正確的健康概念
企業健檢
職場活力動起來
學校體檢
健康e起來
保險體檢
安心服務
健康促進
專業規劃
健康訊息
保健知識
本站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,仍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
文章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轉載
快速回覆,讓你健康,讓你問!
我們重視您提供的任何問題與建議,歡迎利用線上諮詢,寫下您的訊息與聯繫方式,我們將由專人立即回覆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