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ggle navigation
健檢專案
+ 個人專案體檢
+ 企業健檢
+ 學校體檢
+ 保險體檢
+ 勞工一般體檢
+ 供膳人員體檢
+ 軍警公教體檢
+ 國健署免費健康檢查
健康促進
+ 推動健康促進
+ 健康訊息
+ 啟新健康世界
+ 健康文章搜尋
+ i-Care健康促進服務網
最新消息
+ 最新優惠方案
+ 熱門瀏覽文章
線上預約
+ 學生體檢
+ 企業新人體檢
+ 勞工一般體檢
+ 供膳人員體檢
+ 個人綜合健康檢查
+ 保險體檢
+ 一般體檢
(複檢、單項體檢)
報告查詢
+ 個人綜合健康檢查
+ 學校體檢-學生專區
+ 醫療機構-查詢專區
+ 匿名篩檢結果查詢
+ 申請紙本報告
客服中心
+ 門診時間
+ 地理位置
+ 諮詢服務
+ 健康小學堂諮詢服務
關於我們
+ 關於啟新
+ 優質認證
+ 環境設備
+ 地理位置
+ 性騷擾防治專區
+ 工作職缺
健檢專案
健康促進
最新消息
線上預約
報告查詢
客服中心
啟新電子週報
文章日期:2024/05/02
分享
國人習慣養「胖嘟嘟」的嬰幼兒,但12歲前若是肥胖,男性有86%、女性有88%機率容易一路胖下去,可能終身與減肥及各式慢性疾病抗爭。WHO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指出,全球「過重或肥胖」的0~5歲嬰幼兒人數,預估從1990年的3200萬人會增加到2025 年7000 萬人,超過二倍成長。國內研究數據顯示,6個月嬰兒中有11.4%是過胖的,6歲以下肥胖兒的比例占10~20%。呼籲家長介入做好嬰幼兒的體重管理,避免嬰幼兒在童年、青春期及成年期繼續當胖子。
為什麼嬰幼兒期肥胖可能註定一輩子肥胖?
「小時候胖不是胖」這句話是錯誤的,研究顯示,肥胖的嬰幼兒未來成年有42 ∼ 63%的機率會變成胖子。肥胖的形成主要是脂肪細胞數目過多或過大所致,人體在嬰幼兒期,尤其是胎兒期、0~4歲幼兒期是脂肪細胞生長最旺盛的時期。如果此時營養過剩、活動力不足,將會導致脂肪細胞數目不斷增多,且一旦形成就不會消失。因此,從小就需有效管理體重,否則長大後,可能要一輩子與減肥抗爭。
嬰幼兒期肥胖潛在哪些健康風險?
嬰幼兒期肥胖除了埋下青春期、成年後肥胖體質,還會引發下列身心問題──
阻礙發育成長
WHO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指出, 嬰幼兒時期的過重與肥胖會影響全身的正常發育,包括骨骼肌肉、心臟血管、呼吸及內分泌功能等。
身高發育遲緩
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,使骨骼生長異常而長不高,身材容易變得矮胖;且智力、反應力發展也可能落後一般嬰幼兒。
行動受阻,不靈活
嬰幼兒時期若是過胖,會造成嬰幼兒需要較大的肌肉力量來完成翻身、坐、爬、站立及走路等動作,變得較笨拙;也容易髖關節脫位、脛骨彎曲、腳踝扭傷或骨折,導致小孩行動不便;且臃腫的體態會使得孩子在舉止受阻礙,例如穿鞋襪、爬櫻梯,連上廁所擦屁股都可能受影響。
女嬰幼兒初潮提早到
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女嬰幼童,月經會較早出現,可能不到10歲就初經報到。
社交、學習差、壓力大
肥胖孩童從小就顯得較自卑、自尊心低落、自信心不足及缺乏安全感等,也容易給人懶惰、邋遢、醜、笨拙印象。在團體中經常被孤立、排擠,甚至被同學嘲笑、霸凌。可能一輩子在學業、事業,甚至社交上都有沉重的壓力,增加焦慮及憂鬱風險。
心肺功能差
容易罹患氣喘、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,嚴重的肥胖更可能造成呼吸困難、換氣不足,甚而引起心肺衰竭,危及生命。
埋伏成年慢性病
小兒肥胖是導致成人肥胖症的主因之一,而成人肥胖是誘發諸多疾病的真凶。小胖子中約有40~50%患有高血脂症,5%患有高血壓,若不及時控制體重,還會促使代謝症候群、脂肪肝、高血脂症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尿酸血症、關節炎及脂肪肝、膽結石,甚至癌症等成人慢性病變提早出現。這些與肥胖相關的合併症風險取決於肥胖的發病年齡,嬰幼兒期越早肥胖,風險就越高。
睡眠異常
過度肥胖會引起肺活量減少,出現肥胖換氣不足症候群;並且也會造成睡眠時的血氧太低,進而影響睡眠,甚至影響學習力及記憶力。
容易蛀牙
肥胖兒童多半愛吃甜食,也更容易罹患齲齒(蛀牙)。
提高死亡風險
肥胖是早死的極大預測因子,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研究指出,若嬰幼兒期肥胖,在55歲前死亡的機率將高出1倍。《PLOS Medicine》期刊新研究指出,肥胖嬰幼兒其成年早期的死亡風險是一般兒童的3倍。
嬰幼兒不肥胖就要從0歲起開始預防
國際研究發現,孕前體重若是過重或孕期體重上升過多、出現姙娠糖尿病,均會讓嬰兒出生時體重過重,並成為小胖子。因為孕婦若是營養過剩,尤其是懷孕末期,會促進脂肪細胞過度增生,讓胎兒出生後一輩子是肥胖體質。因此,嬰幼兒的肥胖防治必須從懷孕期間(胎兒期0歲)就開始,這有賴孕媽媽在孕期間監控好健康體重、不肥胖。此外,孕媽媽應禁菸及二手菸,研究證實父、母親抽菸或二手菸,無論在孕前或孕中都容易生下易胖體質的寶寶,因為抽菸會造成胎兒腸道菌群生態改變。
如何預防嬰幼兒期肥胖?
若想減肥,只能將細胞體積縮小,而無法改變數目。因此,若能在嬰幼兒期控制脂肪細胞增加就可能終身不與肥胖結緣,因此嬰幼兒期控制是一生減重的起點。建議照顧嬰幼兒的父母或家人,從嬰兒期起就開始陪伴孩子建立下列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模式──
喝母奶
嬰兒出生後喝配方奶或喝母乳時間過短,容易出現肥胖。「喝母乳」可降低嬰兒肥胖約20~30%機率,主因是喝母奶長大的寶寶,其腸道菌叢含有較多的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,有助控制體重,避免肥胖。因此,鼓勵餵食母乳,最好產後在醫院就開始餵母奶,可減少9.1%嬰幼兒在青春期肥胖風險;並且不餵食未滿4個月寶寶副食品,也有助寶寶不肥胖。
三餐定時定量
避免過度餵食,且盡量不提供孩子零食與飲料,不要利用零食飲料當作獎勵獎品,尤其是速食、甜點、甜飲料、炸雞等垃圾食品。
慢食
吃飯速度快是造成幼兒肥胖的原因之一,進餐時速度不宜過快,應儘可能細嚼慢嚥。
鼓勵多吃蔬果
飲食少油膩,多提供孩子青菜、豆類、水果等清淡食品。
增加活動時間
少用限制性設備,例如嬰兒車,讓孩童多走路,增加體能活動機會。
多運動、戶外走走
減少久坐不動的靜態活動,少長時間在室內看電視、玩玩具、打電動等靜態活動,鼓勵孩子經常做室內外體能活動。
睡眠要足夠
嬰幼兒若睡眠不足就可能出現體重過重或肥胖,睡眠充足能避免體重快速上升,每增加1小時睡眠,BMI就可下降0.03。
「5210生活原則」
美國小兒科醫師組織建議每天生活四原則:吃「5」份蔬果、看電視不超過「2」小時、運動「1」小時、喝含糖飲料次數接近「0」。
定期健康檢查
建議2歲起,每年至少接受 一次健康體位篩檢,包括身高、體重、BMI;3歲後,每年定期監測血壓、血脂、血糖及肝功能等。
下列情況的嬰幼兒肥胖 建議就診評估
肥胖兒的父母、祖父母不肥胖,並沒有肥胖家族史。
有明顯的肥胖相關併發症,例如三高。
孩子身心因為肥胖而受挫,出現自卑、憂鬱等負面情緒。
過度肥胖。
有三高等慢性病家族病史者。
以上情況的肥胖兒童,應盡早帶至家醫科、小兒科或新陳代謝科醫師做診斷評估,規劃適當的減重管理。
■ 別讓心梗找上你 「護心專案」
諮詢服務 02-25070723分機131
【延伸閱讀】
■ 小兒肥胖
啟新電子週報
保健知識
+
新冠肺炎
+
運動篇
+
飲食篇
+
指壓篇
+
保健篇
+
寶貝篇
+
銀髮篇
自我健康評估
+
心理篇
+
親密篇
+
孕婦篇
+
兒童篇
+
症狀篇
+
日常運動篇
+
日常生活篇
健檢服務
個人專案體檢
正確的健康概念
企業健檢
職場活力動起來
學校體檢
健康e起來
保險體檢
安心服務
健康促進
專業規劃
健康訊息
保健知識
本站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,仍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
文章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轉載
快速回覆,讓你健康,讓你問!
我們重視您提供的任何問題與建議,歡迎利用線上諮詢,寫下您的訊息與聯繫方式,我們將由專人立即回覆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