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訊息      

卡波西氏肉瘤

朱福進 醫師

 1872年奧國皮膚科學者Mortz Kaposi描述一種有色素之丘疹斑瑰或結節,主要侵犯下肢或踝部,好發於50到80歲男性,流行於歐洲猶太或地中海區之後裔,後人因而稱此瘤為卡波西氏肉瘤(Kaposi’s sarcoma)。本世紀初,非州也發現某些特殊型態之卡波西氏肉瘤,而近年來,歐美地區又發一新型式的卡波西氏肉瘤與後天免疫缺之徵候群有關,且預後甚差。

 卡波西氏肉瘤是一種皮膚及結締組織之癌病,由異型梭形細胞所形成的血管腔,可見於淋巴腺及內臟器,亦可堵塞淋巴腺,使內臟器官充血脹大肢體腫脹,此種細胞並不轉移,而是在各處獨自形成,故有時此腫瘤僅局限於一處,而不引起病人之不適。

 卡波西氏肉瘤屬罕見之疾病,1978年之前,在美國每十萬人口的發生率是0.02到0.06,占所有癌症的1%以下。


icon  目前所知約有四種類型:
  • 典型卡波西氏肉瘤:

  • 此為1872年奧國皮膚科學者卡波西氏(Mortz Kohn Kaposi)所提出,75%發生於足部或踝部,5%發生於手上,多無症狀,少侵犯內臟,為紫或藍色斑塊,若侵犯淋巴腺或靜脈可成水腫。


  • 非洲型卡波西氏肉瘤:

  • 主在多山灌木區的薩伊、肯亞及坦桑尼亞處,男女比例為13:1,若臨床呈現結節狀則預後如典型卡波西氏肉瘤一般較好,若為侵犯性則預後差。


  • 腎臟移植的卡波西氏肉瘤:

  • 此為腎臟移植後因使用抗排斥藥物引起,1969年首次報導,男女比為約為2.3:1,常見於移植後16個月,亦見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、風濕性關節炎、天庖瘡、溶血性貧血。


  • 流行性卡波西氏肉瘤:

  • 因後天性免疫缺乏而造成伺機性感染,因而命名為後天免疫不全徵候群。


 卡波西氏肉瘤是AIDS的一種併發症,發生於35%之AIDS患者,而同性戀患者比其他高危險群罹患率高出五倍,其皮膚病變較典型卡波西氏肉瘤小且圓,且成紡綞狀,主在上肢、頭或頸,可在粘膜,尤其口腔等消化系統,也有肺、肝、胰、腎上腺及睪丸等侵犯,大半病患在第一次檢查時僅有淋巴腫脹而無皮膚病變,幾乎都有全身性感染現象,病人預後差,且與免疫系統被破壞之速度或伺機感染之類型有關。

icon  卡波西氏肉瘤的真正原因仍無法確立,目前有三種說法:
  • 從非洲患者的流行及集中性,似乎與巨細胞病毒及Epstein-Barr virus有關,因為此種肉瘤組織培養細胞內,可見到此病毒之DNA,雖然非洲患者有較高巨細胞病毒抗體,但與同地區的正常人比並無區別,因此確實證據仍不明確。

  • 感染HIV使免疫系統功能減少,促使某引起肉瘤的因素作用,在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停止使用抗排斥藥物時,肉瘤會慢慢消失。

  • 先天基因不同所造成,在典型性肉瘤,其組織配對與HLA-DR5特別關係,北歐地區則與HLA-DR2有關。

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(UCLA)將卡波西氏肉瘤病程分四期:第Ⅰ期指病灶僅局限於皮膚上,少於10個病灶,或病灶局限於身體單一部位,如某一肢等;第Ⅱ期屬侵入性病灶,數目多於10個,侵犯一個以上身體部位,如頭、軀幹或四肢;第Ⅲ期病灶侵犯全身皮膚及粘膜組織,有時波及淋巴腺;第Ⅳ期病灶已侵犯全身皮膚及內臟器官。每一病期又以有無臨床症候再細分A&B兩級,A級無臨床症狀,B級則有口溫大於37.8℃持續二週的發燒或體重減輕10%或15磅或腹瀉。某一病期中具有B級的症狀,則療效與預後均差,一般而言,Ⅲ、Ⅳ期病症較嚴重,預後比Ⅰ、Ⅱ期差,因而分期的效果,可使醫師決定治療的型式。

 卡波西氏肉瘤在第Ⅰ、Ⅱ期,局部之皮膚病灶時,少有不適,有些需治療,小且局部之病灶也可以手術切除,放射線治療一般用於早期皮膚病灶,口灶及無法手術切除之病灶;對於局部皮膚復發病灶,可用電子束(electron beam)治療,對第Ⅲ、Ⅳ期,理想的治療應包括化學與免疫治療,否則僅注意到化學治療使免疫力降低將易造成伺機感染。


本站資訊僅供參考,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,仍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
文章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複製或轉載

快速回覆,讓你健康,讓你問!
我們重視您提供的任何問題與建議,歡迎利用線上諮詢,寫下您的訊息與聯繫方式,我們將由專人立即回覆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