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1.曾經發現大腸有瘜肉嗎?
【分析】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有密切的關係,主要與遺傳、飲食習慣有關,台灣50歲以上民眾,半數都有大腸增生性瘜肉。大部分的大腸瘜肉沒有症狀,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或在較晚期時才會出現症狀;因此,不論有沒有家族史,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除了糞便潛血檢查外,應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□2.一等親家人曾罹患大腸癌嗎?
【分析】大腸癌的致病因子中,除了環境因素外,基因遺傳約佔15~30%,當家中一等親的父親、母親,有1人罹患大腸癌,子女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.7倍;如果父母2人都罹患大腸癌,則升高約4倍。
□3.有腸道病史(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疾病)嗎?
【分析】根據統計,患有大腸發炎性疾病發炎超過十年以上者,併發大腸癌機會增高。
□4.家族病史中有大腸瘜肉症嗎?
【分析】通常這類型人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轉變為大腸癌,家族性多發腺瘤性瘜肉(簡稱FAP)是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綜合症,腸道長滿數百至千計的腺瘤性瘜肉。家人患有此症,將會有一半機會遺傳而罹患大腸癌。因此,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清除一粒或多粒瘜肉,避免在約40歲時轉變成大腸癌。
□5.家族病史中有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嗎?
【分析】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HNPCC屬於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,有50%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。
□6.檢測癌症基因,有大腸癌的特殊遺傳性基因嗎?
【分析】大腸癌的家族性遺傳包括家族性多發腺瘤性瘜肉(FAP)及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(HNPCC)。帶有家族性多發腺瘤性瘜肉(FAP)突變基因者,35歲前會出現大腸瘜肉,發生大腸癌的平均年齡為39歲。若遺傳到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(HNPCC)基因,發生大腸癌平均年齡為45歲,若遺傳到相關的基因突變的話,有70%的罹患大腸癌機率。建議家族中有兩代或3人以上發生大腸直腸癌,除了必要的糞便潛血檢查、大腸鏡檢查之外,還要做基因檢測。
□7.本人或親姊妹患有乳癌或子宮內膜癌嗎?
【分析】家族中的姊妹若是罹患乳癌或子宮內膜癌,其兄弟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。建議家族中二等親有2位以上罹患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,40歲開始就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、大腸鏡篩檢。
□8.年齡超過50歲嗎?
【分析】大腸癌不分性別,年齡層分佈以60歲~70歲為最高峰,70歲~80歲次之。根據國家癌症登記數據顯示,大腸癌病患中,50歲以上佔了近9成。近年,大腸癌的發生年齡下降,50歲以下的人也不可輕忽!
1.~8.項族群均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,打勾越多,風險越高,必須提前在35歲~40歲就開始定期做大腸篩檢。
□1.愛吃紅肉、加工肉品嗎?
【分析】大腸癌的發生率與牛、羊、豬等紅肉及加工肉品攝取量有關,因為過多的蛋白質與熱量攝取,延長糞便在大腸停留的時間,進而提高誘發大腸癌。
□2.經常大量喝酒嗎?
【分析】飲酒過量容易引發潰瘍,導致大腸更脆弱,進而引發大腸癌。據研究,男性每天喝超過一瓶的瓶裝啤酒,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平日不喝酒的人高出1.4倍,女性則是1.6倍。喝的越多,風險越高。
□3.喜好吃燒烤、油炸食物嗎?
【分析】燒烤、油炸過程中產生的致癌物,會隨著食物進入腸道,直接接觸到腸道黏膜。若又加上喝酒,酒精會使腸道血管擴張,更破壞消化道黏膜,讓致癌物質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。
□4.喜好精緻飲食嗎?
【分析】隨著飲食西化、精緻化,這些食物的纖維少、營養素少,長期食用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。
□5.抽菸嗎?
【分析】雖然大腸不會直接接觸到菸害,但抽菸過程中,仍是會藉由消化器官,將有害物質傳送到大腸,
誘發大腸癌發生。據統計,吸菸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成。
□6.活動量不夠或很少做運動嗎?
【分析】適度運動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,缺乏活動或運動的人,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其他人還高!
1.~6.項均是誘發大腸癌的危險因子,出現越多在你的生活中,代表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高。除了改善以上不良習慣,50歲後一定不忘定期做大腸篩檢。